在长沙城东的浏阳河畔,有一片特殊的区域——东屯渡街道。这里由昔日的国营农场蜕变而来,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,也经历过转型的阵痛。辖区内的四个农安小区,曾因环境“脏乱差”、流动人口占比超六成而被视为治理“硬骨头”,3.2万居民的生活品质面临严峻挑战。
然而,如今走进这些小区,你会发现道路整洁了,停车有序了,邻里和谐了,昔日“痛点”变“亮点”,“老小区”焕发了“新容颜”。这一场“逆风生长”的背后,是东屯渡街道坚持党建引领、系统治理所交出的答卷。
筑牢“主心骨”,从“独角戏”到“大合唱”
过去,社区干部往往“单打独斗”,面对农安小区277栋老旧楼栋和复杂的人口结构,治理常常力不从心。如何破局?街道开出的“药方”是强基固本、筑牢堡垒。
街道从上至下织密了农安小区的“五级组织网”——从街道到社区,再到小区党支部,到楼栋长,最后延伸到网格员和党员志愿者。这五级组织就像一棵大树的根系,层层深入,汲取养分,又将力量输送到每一个末梢。而建成的18个农安小区党支部成为前沿“指挥所”,277名党员楼栋长就是永不撤离的“哨兵”,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“触角”延伸到每家每户。
可光有骨架不够,还需血肉充盈。街道巧妙地下好了“三盘棋”:一是“融合棋”,引入法院、市政等驻区单位作为“外援”,签订共建协议,让专业力量下沉小区;二是“激活棋”,把快递小哥、爱心商家等社会力量发展为“民情前哨”和“服务联盟”,“红色小哥”们穿街走巷时多了份“分外之责”;三是“先锋棋”,开展党员亮身份行动,让在职党员回社区“报到”,认领服务岗位。这就好比组建了一支多元化的“社区舰队”,党组织是“旗舰”,引领着各类船只方向一致、同心协力,将过去的“独角戏”变成了声势浩大的“大合唱”。
扬帆夜市“小帆船”夜间志愿服务队开展巡查
精耕“责任田”,从“被动管”到“主动治”
有了强大的组织体系,如何让它高效运转起来,精准滴灌到治理的“田间地头”?东屯渡街道的办法是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。针对四个小区的不同症结,街道培育出四朵独具特色的“治理之花”:
针对扬帆小区夜市火爆带来的租户多、车辆多、管理难问题,街道量身打造“智慧赋能”模式。通过安装智慧停车系统、云监控“电子眼”,组建“小帆船”夜间志愿服务队,并开发智慧夜市管理小程序,有效规范秩序、化解矛盾,推动“网红”夜市迈向“长红”发展。
枫树小区楼龄老、无物业、老龄化严重,但支部强、书记威信高。街道推行“自治共治”模式,在社区引领下成立自治管委会,制定公约,自收物业费、自管设施、自筹资金建设公园,最终实现“小区分红”,从“无人管”蜕变为“自己管”的和美家园。
富家花园小区资源匮乏但毗邻商圈,街道“借力打力”构建“多元共治”模式,牵线成立商户联盟,引入专业社工,提供养老等服务,使其从“问题小区”蝶变为“幸福家园”。
农科家园小区曾面临突出的安全隐患,电信诈骗和火灾事件频发。街道以“一老一小”群体为重点,强化安全治理工作,由党支部牵头,组织党员和退伍老兵开展每日巡逻,志愿排查队担任“流动哨”,同时配足消防器材、定期开展演练,切实守住了安全底线。此外,通过“阳光议事亭”广泛收集民声,并以“微服务”积累“大幸福”,进一步提升社区凝聚力和居民满意度。
这些生动的实践背后,是“先锋议事会”“网格议事会”“芙蓉夜话”等一系列接地气的机制在支撑。居民们晚上搬来小凳子,就能和干部围坐一起“拉家常、提意见、解难题”,真正实现了“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着办”。
汇聚“幸福泉”,从“旧标签”到“新名片”
治理的终点,是让人民幸福。东屯渡街道的探索,不仅擦去了农安小区“脏乱差”的旧标签,更汇聚起滋养民生的“幸福泉”,打造出闪亮的“新名片”。
一种幸福,是获得感:通过争取资金、智慧停车“自我造血”、社会资源“输血”,街道累计投入数百万元用于改造基础设施,解决了一批“老大难”问题。扬帆夜市规范管理,存“烟火气”去“油烟味”;金科社区打通消防通道,居民睡得更安稳;芙蓉社区养老服务站让老人享受家门口的服务。
另一种幸福,是归属感:党员带头拆违清杂,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、监督者。枫树小区打造“农耕文化主题公园”,安放“乡愁记忆”,让农安小区从地理意义上的“安置区”,蜕变成为居民情感认同的“心安家园”。
东屯渡社区枫树小区农耕文化主题公园
下一步,东屯渡街道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,推广成熟治理模式,探索“大物管”改革,强化对夜市、流动人口的常态化服务,努力实现从“农安”到“民安”再到“心安”的跨越。
来源:芙蓉区融媒体中心 内容:林君倩 钱敏